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
林散之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又一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林散之从王铎书法中悟得涨墨之妙,又从黄宾虹画法中承取焦墨、渴墨与宿墨法,随其兴致所至,施之于书法创作,其作品,有时通幅以浓墨焦墨为之,聚墨处黑而亮,神采夺人,枯墨散锋处一枯再枯,墨似尽而笔仍在擦行,只见笔墨化作虚丝,在似有若无间尤显其意韵、精神之超凡。有时又以宿墨为之,时而墨晕中见有浓墨凝聚,乃运笔之实迹,时而变枯、变淡,笔意一翻转,又变润、变浓。他充分利用长锋羊毫蓄水多、下注慢,便于连续书写的特性,笔毫内所蓄水、墨不匀,即可随笔锋翻转、运笔速度的快慢产生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
由于这种种技巧的作用,使长锋羊毫在笔画的粗细和点画形态的表现上不易产生很大变化的局限性,通过水墨的丰富变化得到了奇妙的补充,笔法与墨法互补相发,是林散之书法对中国书法技法宝库提供的创造性成果。而这一神奇的技巧,成了其书法化境的重要表现手段。
释文: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款署:为明义同志留念。甲寅夏日 林散耳。
钤印:散之画记(白文)
上面这件草书七言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选自毛泽东1958年7月1日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原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唯一专门以民生问题、医疗事业为主题写的作品。“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暮春的落花飘入水中,随人的心意翻着锦浪,一座座青山相互连接,就像专为人们搭起的凌波之桥。山水焕发青春,大地日新月异。
1974年,林散之老应友人之请,用草书写下这幅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