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书学》这样评价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夫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现代草书大家林散之认为王铎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本次推荐王铎草书法帖系列,全八册,下作简单介绍。
王铎草书法帖·唐诗八首卷
此作是1651年王铎50岁时写给王若水的草书精黄道周称赞王铎的书法『五十后自化如欲』,这在《唐诗八首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卷尾王铎自跋曰:『吾用伯英、柳公权、虞世南,数家大草,合为一体,若谓此为怀素,则不敢受也。素野道,失二王家法耳。』王铎常自称自己的书法是二王家法,从明崇祯三年(1630)到清顺治四年(1647)的17年间,王铎至少有十次严厉批评怀素书法,而且每次都出现在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题跋中。
▕ 王铎草书法帖·唐诗八首卷 局部
自然可以得出结论,《唐诗八首卷》是空前的、全新的风格。实际上,许多崭新的艺术风格与趋向,如同对已有的金属材料进行合金加工一样,是将已有的方式进行移植或综合。这件作品没有磅礴与优雅的平衡,也没有任何柔美的倾向。与之相反,整个作品洋溢着雄强之气。应该说这件草书化解了张旭、怀素和二王之间的矛盾,将张旭、怀素的中锋与王羲之、王献之的『棱侧』有机融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空前的风格。
▕ 王铎草书法帖·唐诗八首卷 局部
虽然它有狂放的特点,但在结构上却保留着细腻的控制与纯然的理性。王铎自觉地追求章法的平衡,有时一两行以枯笔相连,枯笔和实笔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甚至当笔墨几乎竭尽时,他仍能继续书写,显示出王铎非凡的功力与整体的驾驭能力。
王铎草书法帖·王屋图诗卷
《王屋图诗卷》作于1647年,王铎写于北京的寓居处。王自玉是王铎的老乡,河南济源人,他们同朝为官,自玉要归故里,来看望王铎,在百忙中王铎特别为王自玉画了老家济源的名山王屋山,并书写了近作诗,包括写给自玉的新诗相送。
▕ 王铎草书法帖·王屋图诗卷 局部
官员荣归故里是历朝历代的传统,而有家不能归的苦闷,思乡的情绪,唤起了王铎巨大的创作力量。这段时间王铎经常书写自作的诗或唐诗表达个人的情绪。『微官终代谢』『世事今初定』,这些无可奈何的思想在成于书法时,化作为纸上起伏、枯寂的线条,写出了诗人的强烈情绪。
▕ 王铎草书法帖·王屋图诗卷 局部
王铎自称自己花了一生的时间追求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这件作品可以说是高度再现了二王的精神。其用笔『棱侧起伏』『欲断还连』。随着手的运行,放任笔毫自由倾斜,左右转动,顿挫追逐,创造出起伏的线条,如同龙蛇游动,生动而优美。王铎将有力的用笔和多样的结构结合起来,在强烈的风格中显示出秀美的元素。
王铎草书法帖·杜诗六首卷
《杜诗六首卷》所选杜诗传达着一种痛苦的心境,与王铎在明亡之后的作品相互呼应,表达了他渴望从个人与国家的不幸中解脱出来的愿望,这种共鸣深刻地影响了《杜诗六首卷》的书法创作。《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之一的后二句:『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笔墨已经耗尽,干笔写出的线条,若隐若现,这些期盼逃离现世的诗歌,抒发了诗人内心巨大的悲痛。
▕ 王铎草书法帖·杜诗六首卷 局部
书写时,王铎早已将杜诗熟记于心。《杜诗六首卷》以迅急的笔法完成,流畅的线条是抄写状态下完全达不到的境界,王铎将其全部的情感宣泄在书法作品中,丝毫没有怠倦分神。
▕ 王铎草书法帖·杜诗六首卷 局部
在卷尾王铎声称他的草书来源于汉代的『草圣』张芝。他临写张芝引起了人们对其书法的错误评判。虽然王铎和怀素的书法有着某些相似,但两者之间不是模仿关系。张芝的《冠军帖》具体体现了『一笔书』的方式。张旭、怀素的线条圆转、纯熟,都模仿张芝的『一笔书』。到了十七世纪,王铎也师法张芝,发展出一种类似『一笔书』的草书,有人就误以为他的线条来自怀素。事实上,张芝影响了两个流派:王羲之的正统书法和张旭、怀素的『野道』。在王铎眼里,怀素背离了张芝的古典秩序。王铎试图回归的,乃是最初那种融合多种潮流倾向的草书传统。
王铎草书法帖·秋兴八首卷
此书法为王铎41岁时所作。作品用笔上下跳跃,字的体势左右摇摆、『纵横飘忽』,很明显受到米芾的影响。用笔左右自如的转动,使得笔的上、中、下三部,以及四面全部用到,产生多变姿态和粗细不同的线条。在结构上,笔势由中心向四面伸张,线条的始末,无论横竖,都弯曲地伸展外扬,即米芾所追求的『我独有四面』。通过米芾这座桥梁,王铎理解纸绢上二王的书法精髓。
▕ 王铎草书法帖·秋兴八首卷 局部
但不同于米芾的是,王铎的用笔力量更重,字的变形更强,可谓千姿百态。长长的纵笔中,枯笔、飞白时隐时现,如同鬼神,产生了某种『幻』的感觉和一种死而复生的景象。字的体势大多向左下方倾斜,正如他对米字所称颂的『飞仙』一样,好似从空中向下飞行。
▕ 王铎草书法帖·秋兴八首卷 局部
该作品写得异常兴奋,慷慨自如,不受羁绊。纸张不够书写全诗时,王铎就改写小字章草。然而这样的换体,更显得自然畅达。在字字不连中,他写得起伏跌宕,参差错落,流动感极强,足见其对古章草掌握的精熟程度和创造力。
王铎草书法帖·临淳化阁帖卷
甲申年(1644)二月,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帝自缢于景山,明朝濒临灭亡,王铎从河南乘舟南下。同年夏日,他在吴城狂写了《淳化阁帖》卷八中的《伏想清和帖》《劳人帖》《八日帖》《县户帖》《转佳帖》《大热帖》《周常侍帖》和《吾唯帖》。这八帖都是北宋时期宫廷收藏的王羲之书法的拓本,王铎一生临写从未间断,其把握的程度,就像他的朋友钱谦益所言:『如灯取影,不失毫发。』全书气势连绵,毫无懈怠之意,可见王铎并非照临,而是背临,是纯然的创作。
▕ 王铎草书法帖·临淳化阁帖卷 局部
二王的『棱侧』用笔,行笔顿挫起伏,笔速较缓。而此卷的用笔迅急多变、笔速明显加快。因此,顿挫起落的交替之中增加了许多圆转,具有张旭、怀素的某些特征。
▕ 王铎草书法帖·临淳化阁帖卷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