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寿命:考古发现改写认知,中医果然功不可没

时间:2023-11-04 23:36:43编辑:阿丽

关于中国古人寿命,学者林万孝研究指出,商朝人均寿命不超过18岁,此后周秦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 、宋代30岁、清代33岁 、民国35岁,因此平均年龄上看,“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非常随机”。

由于古代婴儿夭折率较高,兼之战乱等因素,导致非正常死亡较多,必然会拉低人均寿命,因此平均年龄并不能反映古人真正能活多少岁,也就不能得出“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非常随机”的结论。

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发现正常古人的寿命超出想象。考古揭示,汉代存在大量80岁以上的老人,宋明存在大量60岁以上的老人,比例不比现代低。因此,只有中医、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并不随机。

1993年,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考古发现“尹湾汉墓群”,出土了不少简牍,其中一份是西汉晚期的人口资料——《集簿》。

《集簿》第十五行: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二十六。第十六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人,六岁以下二十六万两千八十八......第十七行:年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十人。

也就是说,汉代该地区人口140余万,80岁以上的有33871人,90岁以上的有11670人。其中,80以上的老人,在该地区占比3.26%,第六次普查时全国为1.57%;90以上的老人,在该地区占比0.84%,第六次普查时全国为0.15%,可见承平时代的汉代正常人寿命不比现代人低。

除此之外,《集簿》也揭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男女比例失调,男比女多了将近2万人。仅仅一地就相差2万,那么放眼西汉全国,差距无疑极其惊人,或许这也是西汉末年出现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从《集簿》记录的情况来看,汉代平均年龄是不是如林万孝所说的那般低,其实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唐宋明名人享年鲜有不足40岁的,比如李白61岁、杜甫58岁、白居易74岁、王安石65岁、欧阳修65岁、苏轼64岁、陆游85岁、杨慎72岁、王阳明58岁等,那么这是个别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呢?

李燕捷的《唐人年寿分析》,对正史与墓志铭上记载了生卒的2944个唐人,作了统计分析,最终计算出样本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7.55岁。

根据《宋词鉴赏辞典》,生卒齐全的有137位,平均寿命高达64岁,其中很多都活过了70岁。

郑丽萍的《宋代妇女婚姻生活研究》中,研究者根据4802篇宋代墓志铭的记载,考证了宋人寿命情况:享年51—60岁的宋人占比20.81%,61—70岁占比24.44%,71—80岁占比19.80%。最终,经过计算的平均享年,男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0.69岁,女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2.31岁。

学者做了一份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寿命调查(见上图),样本接近2000人,可以看到平均寿命在65岁左右。

与宋朝大致相同,明代古人享年普遍也在60以上,详见下图,源于葛剑雄、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四卷)》。

尤为重要的是,上述统计人群的享年,主要是较为富裕的一群人,他们不仅拥有较好的营养、卫生条件,而且还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更有条件看中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无疑是上述人群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奇波拉的《欧洲经济史》记载,1276—1300年英国1岁以上1000人存活情况,其中40岁之前剩下436人,50岁之前剩下311人,60岁剩下194人,70岁之前剩下81人,80岁之前剩下8人(详见下图)。

也就是说,针对1岁以上的人群,英国能活到60岁的只有19.4%,能活到80岁的只有0.8%,明显不如尹湾汉墓简牍记载的情况,更不如上述唐宋明的古人寿命情况。

中世纪的英国,生卒能被记录在历史资料上的也都不是普通人,同时通过英国也可以管中窥豹古代欧洲人的寿命,与英国相差不会太大,但他们寿命却远不如中国,背后无疑凸显了中医的作用与价值。

显然,中国古人寿命超出想象,而且明显比西方要高,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医管用,并非安慰剂,因此“只有中医、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并不随机”。

如今,中医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有人却打着“科学”的旗号完全否定中医,而否定管用的能提高寿命的客观存在的东西,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科学。

上一篇:德国发现3000年前宝剑:神奇一幕再现,西方考古让人质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