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了应对美国对华为的技术打压和封锁,华为启动了一项名为“南泥湾”项目。据透露,华为之所以用“南泥湾”命名这个项目,背后的深意在于“希望在困境期间,实现生产自给自足”。
随着一首70多年前创作的革命歌曲《南泥湾》的广为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男女老少都知道了中国的陕北有一个南泥湾。虽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南泥湾的具体地点,也不知道南泥湾的历史由来,年轻人更对南泥湾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但是,只要一听到《南泥湾》的旋律,有太多的人立刻就会想起延安,想起了大生产,想起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那么,南泥湾是谁发现的?又是谁向中共中央决策者提出开垦南泥湾的科学依据?
▲359旅正在开垦荒地
一次边区森林考察
1939年冬,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生乐天宇到延安后被分配到边区建设厅,同时也成为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兼职研究人员。刚到延安,建设厅没有安排乐天宇具体的工作,研究院的工作也不是很忙,可事业心强的乐天宇哪里闲得住?他是林业系毕业的,而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也要解决边区的很多生产生活上的很多问题,乐天宇想:要想改变边区的面貌不了解边区的自然状况怎么行?应该组织力量全面调查边区的自然地貌、植被状况。就这样,乐天宇根据自己的专长主动向中央财政经济部副部长、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富春递交了考察边区森林的报告。不久,李富春批准了乐天宇的申请报告,并指示边区财政厅予以全力支持。
1940年6月14日到7月30日,在边区财政厅和自然科学院(此时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更名为自然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乐天宇带领自然科学院的教员郝笑天、曹达,光华农场技术员江心,农校教员林山(也是自然科学院兼职教员),农校学生王清华,组成“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由延安出发,经南三十里铺、华池口;过葫芦河,到大麦涧;由黑水寺到甘泉城;经杨家板、庙合,最后返回延安。历经47天,行程几百公里,考察了陕甘宁边区的森林自然状况和植被分布情况,带回了2000多种植物标本,为摸清边区的自然状况提供了珍贵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事后,考察团将考察结果形成报告,上报给李富春传阅。乐天宇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边区森林资源和可垦荒地的情况,提出了开垦南泥湾,以增产粮食的建议。报告还对陕甘宁边区“五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农业环境,作了精辟的分析。李富春在报告上批示:“(此报告)已成为关心边区的人们不可不看的报告,已成为凡注意边区建设事业的人们不可不依据的材料。”随后,将这份报告上报给中央领导传阅。
毛泽东的思考
这份报告后来也摆在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办公桌上。毛泽东看后异常高兴,马上通过邓洁(中央办公厅行政处长)把乐天宇叫到自己的窑洞里,他要亲自见一见这个湖南老乡。毛泽东见到乐天宇非常亲切,二人是老相识,很快就寒暄起来,讲起了20多年前在长沙的峥嵘岁月。原来,乐天宇与毛泽东同是长沙一中的同学。1918年,北洋军阀政府派了张敬尧到湖南当督军,结果张在湖南烧杀抢掠,湖南人反张情绪十分激烈。湖南省会学生联合会和以毛泽东为首的新民学会是反张驱张运动的主要力量。毛泽东力邀乐天宇参加了宣传组。1927年,已经成为农民自卫军指挥长的乐天宇,响应毛泽东秋收起义的号召,率领农民自卫军浴血奋战。往事重提,说起来真是带劲,俩人这一聊就没个完。说话间毛泽东说:“天宇,你的报告提的意见很好,富春同志的感言也令人深思。大生产运动一定要开展。天宇,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乐天宇胸有成竹地说:“主席,在这次考察中我发现延安县南部有个固临镇,进去有一大片丘陵地区,有田地,有沼泽,也有森林。开发起来,会变成江南的。”毛泽东追问:“离延安有多远?”乐天宇扳着手指,接着说:“大约80多里。”这个地方属延安县,是个三角地带,与胡宗南的地盘,不过一水之隔;东与阎锡山的统治区相毗连。”毛泽东马上一怔:“你是说——?”乐天宇补充说:“我看还是一个屯兵于农的理想地方。”毛泽东听后道:“好!请你与党中央办公厅的王首道、邓洁一道去考察,看能不能开发?然后,你写个报告,让中央研究决定。”乐天宇高兴地回答:“太好了!”
就这样,乐天宇在王首道、邓洁的陪同下又踏上了考察之路。路上王首道、邓洁二人被路上的美景惊呆了,真没想到边区还有这样水美草美的地方,这在贫瘠的陕北高原真是个奇迹。末了,他们更坚定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凡是有利于发展农林牧生产的气候、土地、环境,都是边区人民渴求的。
朱德取名“南泥湾”
回来以后,三人寻找时机,要向中央详细汇报这次的考察结果。一天,延安农业界人士来到边区农校的一间教室内畅谈发展边区农业生产的感想,主持座谈会的是党中央分工管大生产运动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同志。席间,乐天宇抓住时机向总司令介绍这次考察经历,他发言说:“这次毛主席要我和王首道、邓洁三人去考察了一个地方,那个荒凉的处女地真是一块宝地。”朱德听得十分认真,当他听到乐天宇谈到那个地方:要是移民农垦就是一个天然粮仓,要是屯兵于农就是一个巩固边区的堡垒时,朱德接口道:“囤民、移民、牵涉面大,这是我们边区政府和八路军的事。我们要调军队屯兵开垦,还要动员机关学校也去殖垦,发展生产。”散会时,朱德留住乐天宇,又问了很多情况,表示自己想到实地看一看。
没过几天,朱德骑着马,从王家坪住地来到了自然科学院找到乐天宇,让乐天宇和他一起去实地考察。乐天宇没想到朱老总行动这么快,赶快准备起来。当乐天宇看见朱德带来的十几匹马时,更是高兴万分,马上通知自然科学院的几个学生,骑上了朱德带来的马,一同奔向了固临镇。
一行人来到了固临镇,朱德也对眼前的景象感到吃惊,他一边看一边高兴地对乐天宇说:“天宇,这次不虚此行。座谈会上,你发言有独到的见解。现在我又眼见为实,这个地方确实吸引人。”乐天宇笑了,指着一片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说:“这块烂泥洼有福,惹得我们总司令来拜访它。”朱德又道:“这片水草地,泥是烂了一些,要是开田种水稻,会变成田连阡陌的江南水乡。天宇同志,我看可以给它起一个名字。”乐天宇讲:“你的意思是——?”朱德一字一顿说:“叫它南泥湾。”从此这块“烂泥洼”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南泥湾”。
在这之后毛泽东主持的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中央通过了开发南泥湾的决定,并派120师359旅和中央机关等单位的干部和家属共同开发。
链接
王震请老农当南泥湾“生产教官”
在南泥湾垦荒期间,359旅旅长王震特意聘请71岁的农民朱玉环为生产教官,并批准他参军,让各部队在生产上接受他的指导。王震还亲笔签发了一份执照,上面写道:“南泥湾劳动英雄朱玉环,现年71岁,参加我军。兹委任为本旅农业生产教官,指导本旅各部农业生产,他到各处巡视之时,望各部官兵向他请教,虚心地接受他的指导和批评,并应很好地照顾。”朱老汉很高兴地接受了聘请,又从延安三十里铺找来一位65岁的马老汉,一起指导战士种庄稼。
正是凭着上下同心、艰苦奋斗的一股劲,南泥湾这块“试验田”,终于在以359旅为代表的屯垦官兵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短短3年时间,昔日“烂泥湾”变成了“米粮川”“好江南”,359旅因此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先锋”。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原会长张本安说,南泥湾开发的成功,标志着大生产运动的全面胜利,也彰显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强大威力。(资料来源:《中华魂》王民/文、《中国老区建设》徐纬英/口述 曹晖/整理、《党史纵览》边际/文、《解放军报》刘时名 姜华/文)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