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本来起源于古人发现五月蛇虫蜈蚣特别多,认定五月为毒月,五月初五更被认为是毒上加毒。于是人们在这天身上擦雄黄酒、戴香囊、挂菖蒲,以驱避蛇虫,从而过端午节,避邪驱毒。
而粽子是来源于古人在夏至这天,要宰牛祭祖,但是牛在农耕发展时期,越来越重要。于是人们开始使用茭白叶包裹黍米,制成牛角状的粽子,称之为"角黍",用这种角黍祭祀祖先,就不用宰牛了。这就是最早的粽子。
到了东汉时期,这些祭祀的粽子会使用草木灰水泡一下,形成了后来的碱水粽,因此早期的粽子带有苦味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开始从祭祀转变为百姓的食品。
因为夏至和端午挨得很近,到了西晋时期,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并且主要以糯米为主料。随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粽子的形状和馅料也变得多样化。比如唐朝菱粽、锥粽,宋朝有蜜饯粽,元朝时期,茭白叶已经变成箬叶,馅料有豆沙、松子、胡桃等等。到了明清时期,咸粽也异军突起,鲜肉、咸肉、火腿粽来势汹汹。
虽然粽子和端午节的产生都与纪念屈原无关,但因为屈原是在端午前后投的江,而屈原生前一直忧国忧民,遭人排挤也不改初心,于是老百姓决定每年在端午节纪念他。
粽子的历史追溯到古代,从苦味儿又有点儿神秘的角黍,到甜咸口味的丰富多样,粽子的演变见证了中国文化和食物传统的变迁。无论是祭祀还是美食,粽子都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象征。在品尝粽子的同时,我们也品味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传承。